人民日報客戶端
記者10月26日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,當前檢察機關起訴洗錢犯罪數量呈持續上升趨勢。今年1月至9月,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洗錢罪1718人,同比上升14.8%。涉及的上游犯罪主要集中于毒品、貪污賄賂、破壞金融管理秩序、金融詐騙和走私犯罪。起訴掩飾、隱瞞犯罪所得、犯罪所得收益罪中涉及洗錢犯罪的62336人,同比上升92.7%。此類犯罪大幅增加,與電信網絡詐騙、跨境賭博等犯罪高發密切相關。
據了解,根據我國刑法規定,為毒品犯罪、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、恐怖活動犯罪、走私犯罪、貪污賄賂犯罪、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犯罪、金融詐騙犯罪等七類上游犯罪洗錢的行為,依照刑法第191條規定以洗錢罪定罪處罰。為上述七類上游犯罪之外的其他上游犯罪,如電信網絡詐騙、跨境賭博犯罪等洗錢的行為,適用刑法第312條掩飾、隱瞞犯罪所得、犯罪所得收益罪。另外,針對地下錢莊為違法犯罪活動提供非法支付結算服務的,依法以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。
檢察機關辦案發現,犯罪分子洗錢手段多樣,除購房、購買黃金等貴金屬、投資證券基金、通過地下錢莊跨境轉移資金等手段外,租用他人銀行賬戶、網絡支付賬戶轉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也是常見洗錢手段,如收購、租賃銀行卡供上游犯罪人員轉移犯罪所得,并提供“刷臉”等身份認證全套服務。
檢察機關介紹,近年來,隨著網絡支付、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,各類新型洗錢手段不斷出現。有的搭建“跑分平臺”匯聚大量個人賬戶用以收取、轉移犯罪資金;有的利用虛擬幣交易開展跨境洗錢;有的通過直播平臺打賞后,再以向主播“借款”等方式洗白資金。這些新型洗錢手段通過海量資金賬戶,快速多層轉移資金,技術性、隱蔽性增強,對發現查處犯罪帶來更大挑戰。
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檢察院辦理的一起非法經營案中,犯罪人員開發、搭建、維護“跑分平臺”,糾集“跑分客”提供銀行卡賬戶及微信、支付寶賬戶,進行收款轉賬,為境外賭博網站、殺豬盤詐騙等提供支付結算服務,金額達31.9億余元。又如,上海市浦東新區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洗錢案中,4名直播平臺主播接受涉嫌集資詐騙犯罪嫌疑人打賞后,將部分資金回流給犯罪嫌疑人指定的賬戶,涉案資金達4700萬余元。
據介紹,相關案件反映出受利益誘惑參與洗錢問題突出。洗錢行為通常借助各類資金賬戶等基本支付工具實施。辦案發現,一些在校學生、無固定職業人員、普通商戶、偏遠地區老年人等,受小額利益誘惑,非法向他人提供資金賬戶,參與洗錢違法犯罪活動。如,上述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檢察院辦理的非法經營案中,犯罪人員搭建“跑分平臺”后,共有10萬余個“跑分客”提供37萬余個銀行卡賬戶及微信、支付寶賬戶,用于轉移非法所得。非法提供資金賬戶的行為人實際獲利不多,但社會危害嚴重,不僅助長了上游犯罪活動,而且還易使自己因蠅頭小利身陷囹圄。
最高檢表示,要持續強化部門協作,會同中國人民銀行、公安部等有關部門,深入推進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計劃,特別是在線索移送、信息共享、資金穿透、行業治理等方面與反洗錢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全面加強協作,強化反洗錢工作合力。
責編:
審核:姜凱寧
責編:姜凱寧